聚焦高質量發(fā)展|綠色建筑、數字建造
——一家工程設計院的智慧嬗變之路
2022-11-11閱讀:1093發(fā)布:人居要聞來源:新華網
“綠色”的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chuàng)新基地、“智慧”的武漢國際博覽中心漢廳、“重生”的平和打包廠舊址……在湖北武漢,這些充滿魅力的標志性建筑都出自同一個設計者——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簡稱中信設計)。
近些年,中信設計以科技創(chuàng)新賦能建筑業(yè)綠色發(fā)展,搶抓機遇推動建筑業(yè)數字化轉型,積極推進歷史建筑保護與活化利用,開啟了高質量發(fā)展的新篇章。
國家網安基地展示中心鳥瞰。新華網發(fā) 中信設計供圖
讓建筑“綠”起來,與自然和諧共生
室內沒有立柱橫梁,全靠屋頂一張由鋼結構組成的異型大網垂入地面進行支撐,通過外方內網的結構,寓意網絡空間“從心不逾、自由有界”……在湖北武漢,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chuàng)新基地展示中心是一座三星級(最高等級)綠色建筑。
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全生命期內,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
據介紹,在國家網安基地展示中心項目中,為實現建筑物冬暖夏涼,中信設計團隊設計了“土壤空調”——地源熱泵空調系統(tǒng)。中信設計總工程師陳焰華說:“該系統(tǒng)利用少量電力,可以實現建筑物內部和大地冷熱量的轉移及跨季節(jié)儲存利用,形成相對平衡的冷熱循環(huán)?!?/p>
在國家網安基地展示中心頂部,還有一頂“魔法帽子”。陳焰華說,展示中心采用“吸聲保溫遮陽一體化采光頂”和“采光頂熱聚集條件下通風散熱的自動控制系統(tǒng)”兩項專利技術,可以有效阻擋太陽輻射熱進入室內,并通過熱感應自動控制天窗開啟,實現隔熱納涼。
據了解,通過運用一系列綠色建筑技術,國家網安基地展示中心每年大約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54.7噸,相當于10萬棵樹一年可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近些年,中信設計致力于夏熱冬冷地區(qū)超低能耗建筑關鍵技術體系、產能建筑技術路線及實施方案等方面的前瞻性工程應用研究,以科技創(chuàng)新賦能建筑業(yè)綠色低碳發(fā)展。
截至目前,中信設計成功申報綠色建筑相關國家專利30余項,完成綠色建筑咨詢項目100余項,獲得綠色建筑標識項目40余項,編制綠色低碳城區(qū)規(guī)劃與新能源專項規(guī)劃近10項。
國家網安基地展示中心室內。新華網發(fā) 中信設計供圖
推動數字轉型,賦能智慧城市
數字建造是建筑業(yè)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近些年,中信設計搶抓發(fā)展機遇,在推動建筑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在武漢市漢陽區(qū)四新新城軸線上,形似大鼎的漢廳矗立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傳遞著江城楚韻。據了解,國博漢廳項目建筑面積超5萬平方米,BIM技術貫穿項目設計、施工、運維全生命周期。
中信設計數字化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江明說,在傳統(tǒng)工程建設中,各環(huán)節(jié)處于割裂狀態(tài),但國博漢廳通過運用BIM技術,建筑、結構、機電、精裝修、景觀等設計成果都被集成到一個三維可視化模型,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江明說:“通過BIM技術,我們不僅縮短了設計周期,還能盡量避免施工過程中的返工和變更,節(jié)省了工期和建造成本?!?/p>
國博漢廳項目是中信設計推動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2017年,中信設計成立了數字化設計研究中心,助力以設計策劃為引領的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工程咨詢“雙輪驅動”戰(zhàn)略的實施。
通過智慧化控制策略降低建筑能耗、環(huán)境監(jiān)測系統(tǒng)聯動新風設備實現室內空氣自動調節(jié)、實時跟蹤設備預警信息并自動發(fā)送工單……2021年10月,中信設計自主研發(fā)了面向建筑運營維護階段的數字智慧建筑(DIA)系統(tǒng),以提高建筑便捷性、舒適性和整體管理效率。目前,該系統(tǒng)已在商業(yè)辦公、醫(yī)療、會展類項目中實施應用,進一步實現了建筑“智慧化”運營。
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全景。新華網發(fā) 中信設計供圖
保護歷史建筑,保留城市記憶
建筑是活著的城市歷史,保護歷史建筑,就是延續(xù)城市文脈、留住歷史記憶。
在武漢市江岸區(qū)青島路片的歷史文化街區(qū)里,有一片由多座建筑組合而成的工業(yè)建筑群,墻面用紅磚砌筑,窗間用壁柱分割,這就是平和打包廠舊址。
據了解,平和打包廠舊址是我國近代建筑的重要實物遺存,始建于1905年。2017年,武漢啟動平和打包廠文物保護性修繕工程,中信設計中標為項目設計單位。
中信設計副總經理肖偉說,項目修繕過程中,團隊既堅守保護底線,也堅持以用促保,讓老建筑在“延年益壽”的同時,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
古老的“阜成磚”,來自于不同年代的歷史標語、消防器械、噴淋裝置、運貨滑道……現在,走進平和打包廠舊址,文物保護的生動細節(jié)隨處可見。
同時,這片百年老建筑還成為武漢文創(chuàng)新地標。其內部的100多間廠房成為文化藝術、時尚設計、科技創(chuàng)意、網紅孵化等多形態(tài)的內容產業(yè)聚集地。
除了平和打包廠舊址,中信設計還有許多文化保護項目的生動案例。
在靜謐的曇華林,我國最早的兩層室內體育館建筑翟雅閣(原名為翟雅各健身所)經過保護修繕,華麗轉身為設計之都(城市)客廳,它中西合璧的樣式、內部空間構造都被不遺余力的保留。
在喧囂的解放大道,1959年建成的武漢重要文化建筑武漢劇院經過技術改造,不僅觀演體驗大大提升,歷史風貌也得到最大程度的還原……
保護歷史建筑,中信設計還做了許多“幕后”的工作。
2015年,中信設計創(chuàng)立了湖北省歷史建筑研究會,旨在宣傳、普及歷史建筑相關知識,推廣保護和修繕歷史建筑的先進技術。2015年至2022年,中信設計連續(xù)7年完成武漢市房管局優(yōu)秀歷史建筑保護圖則的編制工作,為武漢優(yōu)秀歷史建筑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依據。
肖偉說:“歷史建筑與我們的城市,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保護歷史建筑是每一位設計師的責任,也是與武漢這座城市共成長的中信設計應當履行的行業(yè)責任和央企擔當。”(劉桔、馮蕾)
圖為坐落在武漢市江岸區(qū)青島路的平和打包廠舊址。新華網發(fā) 中信設計供圖
相關文章
評論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