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詳情
城墻七期公園以打造獨具開封特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為目標,將歷史人文與現代技術有機融入到景觀設計之中。設計中通過地面鋪裝表現角樓之日影;借李煜曾在此寫就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之意向,設計一條東西向的旱溪,旱季為花溪,雨季則為水溪。通過透水鋪裝、滲渠、雨水花園等措施,結合微地形設計,實現了雨水徑流控制,契合海綿城市對調蓄容積的要求。設置多種形式的休閑活動空間,林蔭道、文化廣場、樹陣廣場、亭廊設施、旱溪花境等,滿足市民尋古、探幽、休閑、娛樂、賞景、健身的需求。
西北湖區(qū)是開封城市內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曾是一片天然生態(tài)濕地。隨著城市的建設發(fā)展,湖面逐步萎縮枯竭。作為城墻七期公園建設的重要部分,本次設計旨在恢復西北湖區(qū)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使其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低影響開發(fā)設施的建設,增加雨水收集設施,打造良好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營造活力親水空間,優(yōu)化土地利用,最終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良性生態(tài)系統(tǒng)。通過海綿展館增強互動體驗,通過海綿主題的科普宣傳最大化的實現公園的社會效益。
二、設計技術及創(chuàng)新要點
1.創(chuàng)新再現開封“城池一體”的城墻建筑空間特性。
保護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封城墻,將西北湖濕地公園、海綿景觀作為“池”與開封的“城”交相輝映,和諧共生。
城池一體,即通過營建雨水花園--城市海綿體--現代城市抵御災害的防線,打造與城市和諧共生的城市公園;形成生態(tài)優(yōu)先、環(huán)境優(yōu)美、水體潔凈、充滿活力的海綿公園;通過城市水網的不斷完善,為開封打造成為“海綿型城市”奠定基礎。以全新的概念來演繹現代版的“城池一體”,詮釋新時代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形成城景呼應、樓臺相襯、文化相連、傳承古今的開封新景觀。
2.城墻遺址的保護與展示策略
2.1城墻上下四聯通,城墻步道通、綠道通、綠帶通、城河通;
2.2城墻上 通過聯通步道,可登城墻觀開封古城全貌。
2.3城墻下 古城墻被掩埋部分局部清理出來,并把一些當年黃沙掩埋的區(qū)域保留下來,進行對比展示。保留城墻附近大樹。
2.4近城墻 將地面下挖形成中心雨水花園,通過李煜的故事串聯場地,講好開封古城墻的故事。
2.5遠城墻 通過保留視廊,確保各個方向觀賞城墻的通達性。設計細節(jié)將城墻原結構中的馬道、壕溝還有羊馬墻 、陷馬坑等轉化成景觀擋土墻和休閑坐凳,壕溝和陷馬坑則體現為雨水花園,融合在景觀設計中。城墻內側為夯土城墻,采用三七灰土的方式修繕,為保障植物不被墻體沖刷的灰水影響,在城墻內側增加截水溝 。
3.“五個結合”的運用。
①將城墻公園的文化性與海綿示范園區(qū)的生態(tài)性相結合,營造高品質的城墻公園與西北湖景觀體系;
②將傳統(tǒng)與現代相結合,與1-6期的城墻公園求同存異,營造富有開封文化底蘊的現代園林景觀;傳統(tǒng)元素的現代演繹,地面鋪裝、城樓印象。
③將可實施性與高科技、適當的超前性相結合,大量運用了高科技產品用于園區(qū)景觀營造和海綿公園建設的示范展示,水收集成套設備、垂直綠化成套設備、生態(tài)浮島、浮橋的運用;
④將明清城墻與古樹、花溪相結合,濕地景觀與“草”“花”“樹”等元素相結合,形成開封城墻公園獨特的網紅打卡地;
⑤景觀設計手法虛實結合,對暫時無法恢復的西北角樓通過鋪裝和夜景照明相結合的方式再現當年角樓夕照的景觀,一條東西向的花溪不僅展現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景觀意向,同時也象征著消失已久的開封北護城河。
4.保留與修復。
將頂部損毀傾圮的開封城墻進行整體修復,近期無法修復的西北角樓則通過地面鋪裝、燈光設計使之再現;修復西北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并與開封古城水系重建聯系;拆除城墻外的棚戶區(qū),并保留現狀長勢良好的刺槐、白蠟,作為城墻公園棚戶區(qū)改造前的歷史印記,加強原住民的認同感和文化記憶。
5.高差的運用。
開封城墻高僅8米,綠帶寬度約50米,利用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使游人所在空間逐漸下沉,進而凸顯出城墻的高聳偉岸的視覺效果。
相關推薦
首頁
項目
搜索
品牌
我的